有效应对数字技术替代人工的影响

0

张彩云 张 弛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日前, 数字智能技术Ch a tGPT的出现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数字技术的认识,引发了社会关于数字技术替代人类劳动的广泛讨论。笔者研究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转型速度的加快,易受数字技术替代的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出现了就业被挤压、工资水平降低的现象。这给扩大就业、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从而推动共同富裕带来了挑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易受数字技术替代的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就业面临挑战

本文运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中国职业分类大典》《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以及相关研究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结合各职业的学历要求,按照数字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构造了个人常规任务强度指数,该值越大, 劳动力被数字技术替代的可能性越大。我们将该指数值处于前1/3的群体划为常规任务劳动力(按照数字技术对劳动力替代程度划分,常规任务劳动力主要指承担簿记、文书等重复性工作任务的人群,其学历以普通高中、职高、大中专为主,是最易被数字技术取代的劳动力类型,同时也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力军,与其他职业的人相比,若其工资增幅太慢甚至降低,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有所滑落),处于中间1/3的群体为人工服务型劳动力,处于后1 / 3的群体为认知型劳动力。

常规任务劳动力的总体工资水平在全社会的收入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他们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类型劳动力,我们发现2 0132 017年常规任务劳动力的工资增幅过低,且这类劳动力就业规模逐渐下降,表明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部分中等收入群体的就业和收入受到一定冲击。

第一,易受数字技术替代的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工资相对下降。其表现有二:一方面,中等收入群体主力军,即常规任务劳动力平均工资增长最为缓慢;另一方面,常规任务劳动力平均工资由处于中间地带变为最低。根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发现,与其他类型劳动力相比,常规任务劳动力的工资增幅较低,与2 013 年相比,2 017 年常规任务劳动力工资水平增长率为35%,这一数值在认知型劳动力中为79%,在服务型劳动力中为43%。更为严峻的是,从20132 017年这三种类型劳动力的平均工资变化情况来看,常规任务劳动力的工资由处于中间地带变为最低。不仅常规任务劳动力的工资增长额度最小,且其与人工服务型劳动力的工资出现了“ 倒挂”问题。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 H I P s20 02年、20 07 年和2 013 年的城市居民调查数据也得到了相同结论,与其他类型的职业相比,最易被数字技术替代的行政办事人员20 022013年的工资增长幅度最低,以认知型劳动力为主要构成部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政府、企业负责人等工资增幅最高,远高于以人工服务型劳动力为主的服务业人员的工资涨幅。综合上述分析,易受数字技术替代的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工资增速缓慢。

第二,易受数字技术替代的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就业规模有所下降。表现为常规任务劳动力就业人数占比不断下降且流向了人工服务型劳动力行列。面临工资的相对降低,因人力资本技能和素质短时间内提升是十分困难的,部分常规任务劳动力将退回至人工服务型劳动力行列。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发现,2013年, 认知型劳动力、常规任务劳动力、人工服务型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分别为7.7%30.7%61.6%2017年,这三个指标的数据分别变为6.4%23.7%69.8%。可见,常规任务劳动力和认知型劳动力占比双双下降,而人工服务型劳动力的占比增长了8 个百分点,整体来看,常规任务劳动力退回到了人工服务型劳动力的队伍。来自Glob a l Job s I ndica t o r s Da t aba se的相关数据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从2 0 0 2 2 0 1 3 年的数据来看,易被数字技术取代的职业(文秘、速记等)就业人数占比出现了下降,不易被数字技术取代的职业就业人数占比或稳定或上升幅度较大。综上数字技术冲击还带来了中等收入群体就业规模下降的问题。

数字技术替代人工带来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调整的原因

常规任务型劳动力是最易被计算机或自动化替代的一类劳动力,例如传统的文秘和速记工作,从事该任务类型的劳动者通常需要接受中等水平的教育或培训;认知型任务则需要劳动者在具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使用复杂的抽象性思维来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如科研人员、医生、律师等,从事该任务类型的劳动者一般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型任务是以劳动者的体力付出为主, 该任务在执行时并没有标准的程序化模式,通常需要劳动者根据所处的情境及时做出应变调整,如司机、家政人员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数字技术的出现已经取代了常规任务型劳动力的部分甚至全部功能, 这就直接导致了常规任务劳动力就业岗位减少、工资相对下降。近几年新一代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对常规任务型劳动力带来新一轮的巨大冲击。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认知型任务和服务型任务的替代能力则非常有限,非常规型任务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创造力、问题解决和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以目前的智能技术水平还远远无法实现机器对此类人工的替代。同时,工作场所的信息化提高了对解决问题和沟通互动任务的需求,即技术进步的技能互补性导致了认知型任务和服务型任务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应对措施及建议

我们应正确认识易受数字技术替代的部分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岗位和收入减少的现象,有效降低该现象出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的冲击。从长远来看,这种替代的发生不可避免,需要制定相应的举措,为这部分群体平稳实现职业转换提供必要支持,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是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蓝皮报告— 新IT赋能实体经济低碳绿色转型》指出,相关制造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后,其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达3 倍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 .1%,最高达到1. 25 倍。可见,无论从国家还是企业角度看,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之势。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来扩大就业,是在不断完成技术更新换代的基础上充分保障民生的破题之策。首先,数字化转型激发了大量数字技术方面的业务需求。数字化设施建设的人才需求增加,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一系列与数字化有关的软件设施建设催生了大量人才需求。其次,衍生出了与数字化转型有关的职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岗位。数字化职业培训的内容是提升员工数字化水平,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岗位的职责主要是解答并指导企业和劳动者关于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提升企业和劳动者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最后,数字化转型衍生出大量人工服务型岗位。随着居民对教育、娱乐、医疗等发展型消费的需求上升,且对其质量的要求提高,数字化转型会使部分业务在线上进行,将衍生出一系列个性化的人工服务型岗位, 例如,线上医疗咨询、线上教育等。

二是引导并帮助易受替代的劳动者实现工作类型之间的转换。数字技术的发展会替代大量常规任务劳动力,也会衍生出诸多人工服务型岗位。针对常规任务型劳动者,应设立技能学习、工作岗位更新的平台等,帮助这些劳动者不断更新自身的工作技能、提升人力资本,努力成为与数字技术互补而非替代的劳动者。此外, 应及时对数字技术发展所衍生出来的新岗位进行合理地认证、评价,并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化技能培训,及时引导易被替代的大量常规任务劳动者有序向这些岗位流动。

三是调整教育体系的人才定位,夯实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体系,培养与数字技术互补的人才,减少其被数字技术取代的可能性。要做好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大多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并由市场引导,教育体系可在培养专业创新人才、高素质产业工人、复合型劳动者三个端口同时发力,将理论知识学习、科研技术应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着重培养精通专业技能、紧盯国际前沿、具有高创新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将是创造、掌握并熟知数字技术如何服务于大众的人才;加强职业技术院校的文化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着重培养能够与专业创新人才沟通顺畅、迅速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工作中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增加交叉学科设立, 并加强与企业间的技术合作, 紧跟劳动力市场需求,着重培养懂得技术创新过程并能指导产业工人运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三类人才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使得教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社会需要,从而起到完善教育体系的作用。

四是职业培训体系要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敏感性。职业培训体系内容的设计、推广及应用具有时代性,学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安排专门的人才学习前沿的教育培训理念和模式, 做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职业培训系统还要有现实敏感性,根据现实需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相关机构和单位多去企业、基层等了解现实需求, 据此来完善职业培训内容。

五是完善相关社会保障体系。在数字技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较大规模的职工岗位转换,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这就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开发面向易受冲击人群的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群众筑牢民生底线。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A0 43)“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