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聚力 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0

本刊记者 杜悦英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国内大型国际会议中开创性实现了碳中和。论坛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来自企业捐赠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注销。

创办于2 0 0 0 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今年系自新冠疫情以来首次恢复线下举办。某种意义上,论坛以实现碳中和这一历史突破性举措,透视出“绿色”对于世界未来的特殊重要意义。

325日—27日举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期间,聚焦绿色发展相关议题的大小讨论超过十场,以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抓手,多方集聚新的发展动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成为与会全球政商学界精英的普遍共识。

绿色低碳转型是疫后复苏的机遇与抓手

绿色低碳转型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与潮流,既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机的共同选择,更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机遇。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携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共享机遇,在合作中应对挑战,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并就此提出五点倡议。其中一点就是打造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清洁能源、低碳环保、污染防治等领域合作,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主席陆昊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总结讲话时梳理了论坛交流中形成的一些重要的一致看法,其中谈到,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气候变化超越国界,任何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大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推动全球整体绿色低碳转型,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论坛上介绍,过去十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5%,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中国贡献。

赵英民强调,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与发达国家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再控制碳排放不同,中国目前既要减污又要控碳,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也是实现后发优势的重大机遇。他说,下一步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

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能源产业变革,在全球绿色发展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双碳”目标背景下,中国将继续发挥竞争优势来推动世界能源产业变革,一方面进一步提升自身在能源领域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优势来推动全球能源领域合作。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希望中国能够在加快绿色转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于如何实现绿色转型,首先,要充分考虑经济政策。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全球层面,都要在绿色转型领域进行长期投资,给人们以长久的发展预期。其次,经济转型还需要各个部门参与。最后, 要有涵盖各个省份和城市的统一的激励机制。

关于绿色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原院长魏仲加说,根据有关预测, 到2030年,约1/4的世界贸易是绿色的,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传统的钢铁、水泥、铝等高碳产品也会绿色化。他提醒,保护主义将会增加清洁技术的成本,较脆弱的国家将会因此受到影响,需要开放的贸易来实现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

新能源产业发展是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受地缘政治、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全球能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全球能源产业变革,发挥重要作用, 立足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基本国情,一手抓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服务,一手抓火电行业的安全降碳,积极稳妥支持能源结构转型。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振平表示,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世界能源转型大势所趋,机遇前所未有。同时要看到,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明显、规划建设统筹不足、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有待加强等问题;新能源高水平消纳面临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系统性消纳成本增加、市场化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新能源安全供应面临电力电量平衡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双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加大等问题。多元化系统形态对电网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孟振平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在于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格局,以绿色高效为导向的能源消费生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能源技术变革,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的能源治理体系,更好地统筹能源安全可靠供应、经济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转型,有力促进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金照表示,我国新能源产业下一步发展需要继续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二是电价改革,大部分上网电价(包括销售电价)要由市场来决定。三是加强全网联通,促进国网、南网、蒙西电网的互联互通。四是保持新能源技术创新领域的“源头活水”。

对于如何加强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王金照提出四方面建议。一是鼓励开放式创新,鼓励国际合作研发,包括开展实施中国版的低碳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二是呼吁减少贸易投资壁垒,减少贸易保护,为公平竞争提供良好环境。三是要加强国家间标准的合作,形成一套标准,避免出现两个标准体系。四是发挥各个合作方的优势,实现包容性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表示,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和动荡的国际局势,全球亟须携手为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作出贡献。一是积极维护世界正常的能源贸易秩序,以安全的能源供给支撑全球发展。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跃升,加快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三是全球携手,保障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正义。全球共享能源转型知识, 共同促进绿色能源技术开发和知识扩散,促进可再生能源产品贸易,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普及,推动构建高效的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绿色金融与责任投资为绿色转型护航

绿色转型是各国的共同使命,为绿色金融与责任投资(ES G)提供了巨大空间。绿色金融与责任投资的发展,亦为绿色转型护航。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表示, 当前全球绿色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绿色债券是目前国际最主流的绿色金融工具。为实现“ 双碳”目标,要做好新型清洁能源的“ 加法”,并做好传统高碳产业碳排放的“减法”。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金融提供更多支持。世界正在形成传统高碳排放产业必须有序转型的共识,转型金融或将成为新的蓝海市场。要以转型金融工具来逐步置换存量负债,帮助传统产业平稳有序转型。他还谈到,全球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携手把握绿色机遇,具体从三方面着力,一是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全球清洁能源开发; 二是高度重视中国转型市场和相关政策;三是推动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认为,我国应从四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是推动绿色金融与能源强国建设相融合;二是推动绿色金融与产业升级融合并进;三是推动绿色金融与共同富裕融合共处;四是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消费融合升级,通过数字化转型挖掘消费端的减碳潜力。他还强调, 推动绿色金融实践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构建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体系,前瞻性地做好有关风险防范。

安联保险集团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奥利弗·贝特表示,保险业为绿色金融投资者创新设计了新的产品,搭建了集聚多元化资源的投资平台。他还谈到,需要继续探讨绿色债券投资领域的具体议题,包括欧盟绿色金融行业如何与中国绿色金融行业开展业务合作,如何设置全球统一的行业标准,如何进行必要、有效但并不繁琐的金融监管等。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为了更好地满足碳中和带来的投融资需求,我国需要在绿色金融产品领域大力创新。一是碳中和的贷款和债券,主要服务于新能源项目、工业低碳改造、城市低碳改造等。二是碳中和基金,包括新能源基础设施等基金,主要用于重资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三是碳中和的股权投资基金, 主要用于碳中和领域技术创新类项目的投资。他还建议资本市场设置一个符合碳中和或绿色低碳转型要求的板块,使更多的资产可以在资本市场流动,构建更加健康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

当前,责任投资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于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投资体系,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发表三点见解。一是ESG投资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ESG投资将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衍生出巨大的金融需求,为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注入持久动力。二是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ESG投资体系。三是ESG既需要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实践探索,要加快构建ESG的治理体系,不断强化ESG的产品创新,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看来,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ESG面临很多机遇。一方面,绿色低碳、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及企业的普遍共识,企业在海外开展责任投资拥有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为企业深度参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商业机会。他也谈到,当前ESG投资面临困难和挑战,比如,目前缺乏一套全球公认的ESG指导原则或标准,加之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企业在境外需要遵循不同的ESG 标准等。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