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诚
乡村振兴是扶贫攻坚胜利后乡村发展的更高阶段。2022 年9月,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农民表示慰问并强调,“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以农业产业链建设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财政输入、社会各界购买扶贫农产品、捐赠慈善等外援式方式只能短期扶贫, 不能解决农民长期就业和生活问题。乡村振兴归根到底要依靠农民在农村解决,一个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农村的产业链水平。从三次产业分类来看,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种类,都是农产品原始状态的生产活动,几乎所有农产品产业链增值部分都属于工业和服务业,例如农产品加工属于工业、农村物流属于服务业。在这种狭义的产业链下,依靠原始农产品生产活动不能体面地供养5亿农民。所以,一方面要加大三次产业融合, 提高农业生产率; 另一方面要吸引部分涉农二三产业入驻农村, 带动农村地区的总体生产能力。
以产业链建设提高内生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020年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 2025年)》都聚焦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经验做法。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生活水平归根到底取决于当地的人均产值、人均收入和劳动生产率,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以及长三角现代农村的发展经验来看也无不如此。只有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才能提高农村经济产值,最终才能有效提升农民的收入、消费和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从陕西柞水木耳,到福建闽清橄榄,再到山东冠县灵芝,各地不断夯实产业基础, 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综合来看,全国各地农业产业链的提升集中表现在特色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和拓展化五个方面。
“五化”提升农业产业链
1.农业产业链的特色化
农村的主要产业形态是农业,且大多数农民从事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初级农产品行业。对这些行业来说,农产品的品种、产量、销售价格是决定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链,把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产业优势。
我国地域广阔, 各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异, 适宜耕作和养殖的农产品也不同。各地应根据历史经验和当前农产品价格体系,选择生产适合当地的农产品。不宜过于求全求新而生产那些价格高但本地禀赋低的产品,“改稻为桑”不可取。例如,新疆充分发挥光照充足的优势,克服干旱劣势,采用大棚作业方式种植蔬菜和水果,提高了农业产量和收入。
而且, 各地将特色产业长期固定下来,推动产业化、规模化、技术化生产,就会形成专业化优势,打造细分行业的种业标准、生产规范和定价权。例如,甘肃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带动我国及全球寒旱地区农民减贫增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信息使用经历等原因, 大多数农民无法广泛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政府通过乡村信息化建设打通农民获取信息渠道, 可帮助农民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生产和销售计划, 从而推动农业产业链数字化。
数字经济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向乡村地区流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例如,哈尔滨通过建立智慧农业数据平台, 促进小农户集中连片, 提升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规模化生产主体的产销对接水平, 推动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
数字技术还可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有效带动现代农业、果蔬加工、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全面崛起。通过线上市场将本地的特色商品、自然风光、文化旅游资源及时发布出去, 带动乡村旅游、餐饮及民宿等产业发展。此外,数字经济培育了农业新业态,催生了农村电商、网商经纪人、物流配送队伍等多个行业的就业岗位。
3.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化
农村的人才、资本、技术以及财税政策等可用资源相对匮乏,以往农民“发展权利与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性。通过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化,可以实现发展和环保的双赢。
一方面,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从源头上减少农药化肥农膜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推广利用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在农业和工业社会, 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之下,有些地区牺牲绿水青山来创造农田和工业用地,严重破坏环境。在后工业时期和数字经济时代,绿水和青山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生态价值更容易被推广,绿水青山真正成了农民创收的金山银山。
此外, 我国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直击“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的问题要害, 在保护了原居住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利用易地农民重塑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业农村对农民的养育能力。例如, 贵州大力解决迁出农民的住房安置问题, 并利用这些劳动力发展当地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 既解决了这些农民的就业问题, 又弥补了当地劳动力的不足。
4.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化
农业产业链本身比较短、比较初级,提升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或者说提高农业价值链水平,自然就需要与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相融合。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促进农业产供销体系纵向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制造和“三农”服务发展,例如,甘肃张掖的海升公司采用工业流程和技术标准建设现代智能温室栽培农产品并加工为果汁饮料等产品。
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农业,还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不能将农村等同于农业,需要通过在农村发展二产和三产来提高农村的经济产值和公共服务潜力。当然,推动农村三次产业深入融合,应以农业为基础,符合农村功能定位。这就需要结合农村当地的农业产业特色、土地使用和人力资源等禀赋, 吸引涉农企业入驻农村,打造“农村工商化”发展模式,走城乡等值化发展而非同质化发展的道路。
5.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化
农业产业链水平的提升总是有限度的, 取决于劳动人口、市场规模和营商环境。农村地区只有留住当地人才、拓展外部市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才能不断拓展产业链实力。
农村劳动人口严重流失, 留守老人和儿童却难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留住人口主要依靠就业岗位和子女教育两个方面,只要当地有足够收入的就业岗位,包括务农和农村二三产业等各类岗位,再加上满足基本需求的中小学学位,将有大量农民工回乡创业。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城市的问题,还是农村发展的大问题。凡是突破初级农产品种植或养殖的农村经济活动, 如农产品加工、物流、仓储等,都受到营商环境的影响。农村营商环境相对较差,企业和农合组织等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农民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的限制较多,农民和企业在农村生产经营的制度性成本较高,导致很多农民到城市创业,农村地区吸引二三产业入驻难度很大。这限制了农业产业链水平的延伸和升级, 也限制了农村工商业发展。因此,需要加强乡村治理水平, 培育契约精神, 改善商业环境。例如, 甘肃充分利用农村的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 转换为商业、工业以及住宅用地,建设农业生态园区、科技园区以及工业园区, 吸引涉农企业落地扎根。
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政策建议
第一, 加强农业专业化特色产业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从光照、雨水等当地地理禀赋出发找准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特色产业链。利用数字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模式壮大当地特色产业,形成农作物标准和品牌以及定价权,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水平。
第二,发展农村工商业。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发展服务于农业的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金融、种业研发等二三产业,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乡镇集聚,打造服务当地的消费中心、娱乐中心、公共服务中心。
第三, 吸引和留住乡村人才。乡村振兴不能采用“重建设、轻运营”的房地产建设模式,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乡村技术人才。抓住农民关切的农业增速、非农就业岗位、子女教育等痛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农民返乡创业和参与乡村振兴的意愿。在每个自然村配备至少1名“数字推进员”,负责教老年人等人群使用智能手机、办理线上业务。
第四,建设和开发数字基建、乡村交通以及生态资源。借力数字技术把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提升电子政务的界面友好性和使用便捷性。加大对乡村道路建设的财税支持,提高乡村快递物流的补贴标准。盘活乡村绿色生态资源,并适度加大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补偿力度。研究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等农村重点产业的数字化增值收益分配问题, 探索如何在平台企业市场化运营的基础上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分给农民, 例如鼓励电商将农产品采购点设在田间地头, 提高初级产品采购价格。
第五,加强乡村治理,优化乡村营商环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以乡村治理为抓手,着力改善乡风民风, 倡导诚信守约,打破困扰乡村企业发展的制度困境,打造城乡一体、国内一流的乡村营商环境。【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从制造向服务转型过程中二三产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批准号: 2 0 & Z D 0 8 7 )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Visit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