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0

孙茹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同时,新产业不断迸发、新动能不断增强、新模式新业态茁壮成长,其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是具有代表性和战略支撑作用的重要内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治理支撑和市场支撑。同时,现代文化产业又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延展,进而转化为人民群众现实的美好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成果的重要方式。在关注和研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赋能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产业均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与传统产业相比,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因而开展相关领域的先导性研究,并重点研究可能的实践形式、发展范式、潜在风险及配套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新基建与现代文化产业的高度趋同性

(一)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文化产业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都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内容

2018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首次在中央层面的官方会议和正式报道中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

2 0 2 0 年, 国家发改委对“ 新型基础设施” 的定义、范围、概念等作出了进一步阐释: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

不同于“铁公基”传统基建,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尤其是在兼具传统基建的公共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先导性、融合性和跨地域性,集中体现为技术领域的快速迭代创新、空间领域的支撑统一大市场、产业领域的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和导向领域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安全至上等。从根本上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传统基建的提升、发展和升级,更是呼应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新动能需求的战略举措。

现代文化产业,是指现代技术体系、现代传媒架构、现代文化管理方式、现代文化消费市场等数字化现代要素共同引导和改造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 又名文化工业,最早见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著作《启蒙辩证法》,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商品属性及总体性等特征。在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引领下, 文化产业随着现代文明体系的整体发展出现了新的变革, 即现代文化产业, 其突出特点有公益性,即依托于全面覆盖的现代传媒服务并影响几乎整个社会;商业性,即现代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内容和重要市场;科技性,即现代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驱动。

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更为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其中精神文化需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现代文化产业带来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也为促进新型消费、激发新市场潜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文化产业具有相同的使命价值,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最重要的特征,意味着中国经济逐渐抛弃了传统的以资源投入、环境破坏、人口红利等为驱动的固有模式,更注重平衡、效益、环保和人民的实际生活体验。高质量发展的总导向,是在保持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发挥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和大众消费的作用。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联系,更注重人民的获得感、体验感、满足感。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发展模式升级的具体呈现,也是面向未来、具有高度先导性的产业引导性政策安排。根据测算, 随着中国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饱和,“铁公基”投入的回报率逐渐走低,不仅造成可用资金的挤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风险。实践中,尤以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为代表,过度投入“铁公基”造成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引发城投平台债务风险的事件屡次发生。相较于传统基建,新基建直接面向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互动更为直接,具有对市场信息、市场动态的动态感知,这一方面决定了新基建的各方参与主体更理性灵活,更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新基建成果红利更直接为市场主体和广大群众所享有。

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近年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紧密相关, 与“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度契合。现代文化产业依托于公益文化和文化市场相融合的体系架构,具有全民覆盖性,即全体人民无差别共享现代文化创作成果。以近年来逐渐走红的“直播音乐会”模式为例,诸多演艺明星通过直播平台对全网献艺,旧有的受制于门票价格、空间隔离、时间限制等条件的负面性不复存在,即使身处偏远,只要有手机有网络, 一样可以与喜欢的明星直接互动。多位明星在此模式下创下千万级的观看量,受众之广远非传统线下演出活动可比。

(三)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文化产业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都需经历由粗放向高质的发展过程。

新型基础设施和现代文化产业都属于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出现和发展与以高速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对两者的相关研究尚不充分,尤其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领域,尚有大量的实践空白和研究缺失。

从实践来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自提出以来,各地均对之报以巨大热情,编制了一批重点项目规划并安排了大量资金。但在具体操作中,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和外部风险累积影响,尤其是部分地区政府投资倾向较为保守,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基建投资高潮。且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经济价值滞后于社会价值等因素, 对新基建投资的综合评效尚未完整建立。

具体到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方面,文化产业天然的第一属性仍是公益属性,这既与新基建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大众的基础性作用相协调, 同时与新基建社会化资金参与比例较高、对投资回报率较为关注的特性有一定冲突。且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尚未完成,一定程度上,文化产业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滞后于其经济属性的现代化,这一矛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现代文化产业与新基建的融合发展。

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的机遇与模式探究

新基建与现代文化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彼此均可为对方带来巨大的产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一方面,新基建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治理支撑、市场支撑;另一方面,现代文化产业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潜力,也将为新基建的发展提供良性循环、内生发展的重要机遇。

笔者认为,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主要有四重机遇:

一是为现代文化产业内容、形式和渠道极大丰富奠定了基础。现代文化产业在内容创作上以高速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为支撑,且呈现出随基础技术迭代而不断进化、完善、升级的特征,也是现代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文化产业的本质差别。在内容上,依托于新基建打下的技术平台基础, 大量高技术艺术加工手法得到提升和广泛运用,艺术效果和观赏性显著提升, 在拟真体验、双向互动、全知觉感受等领域尤为明显;在形式上,新基建一方面使得大量沉积冷却的艺术形式获得新生,即传统艺术可以在现代技术的赋能下拥有更现代的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新基建对既有艺术形式起到改造提升作用,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让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个舞台、一个场景中变成了可能;在传播上,新基建赋予了现代文化极大的传播力,尤其是普惠化、大众化和无差别化,一方面极大降低了文化作品传播的渠道费用,压缩了渠道流程,另一方面极大提升了现代文化产品的网络感知力。

二是促进了现代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兴旺,产业发展的红利在消费层面体现为消费者的收益体验,而在要素市场层面则体现为相关企业的数量、质量和市场效益的改善。新基建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企业集群健康发展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新基建作为新的要素变量引发市场格局的新一轮洗牌,掌握细分领域重要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创新企业迅速成长,同时由于新基建的开源性和共享性,新生的中小企业同样能尽快进入市场,参与市场博弈,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地位;二是延展了现代文化产业链条,新基建的投放进一步催生了技术制作、数字运营、动漫渲染、合成动画等新生业态,使得文化创作的产业链进一步延展和丰富, 由此推动了更多融合业态、相关业态企业的参与和融入,形成了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现代传媒、数字科技、硬件设备等诸多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进一步提高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公益属性价值,新基建的本质形态仍然是公益的、普惠的、全民的现代基础设施,依托于此,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更丰富、更平等、更广泛地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所能享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差异明显缩小,文化企业兼具了更多“社会企业”属性。

三是有力推动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是党中央部署的新时代文化战线和文化工作重点任务, 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客观而言,以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受制于文化作品的渲染力、传播渠道壁垒、形式认知差异等因素,覆盖面和影响力相对有限, 尤其是面向普通外国人时,缺少有力的宣传手段和宣传作品,思想传播也因内容载体的弱势而有所失色。新基建的投放,首先是补齐相较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在文化创作与传播技术平台方面的差距,尤其是网络平台、社交平台、数据平台,实现了统一技术层级的对接;其次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与现代新技术媒体平台有效嫁接,并将现代文化元素、其他文明代表性内容和思想, 与中国文化精髓相融合、相对照、相适应,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国故事、中国之美、中国之德;再次,是让文明交流互鉴在青少年群体为代表的广大人民中渐成大势,青少年是接触现代技术和现代传媒体系最早最深的群体,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尤其是传播路径,在青少年群体中极易陷入“曲高和寡”的怪圈,运用现代技术让各国青年更广泛、更便捷、更清晰地接触中华文化,对厚植中外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民心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新基建是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加快新基建建设和投放, 以媒体融合发展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和重要组成部分。新基建的投放有助于强化正面引导,释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力量。正面引导,始终是推进以媒体融合为重点的文化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新基建的投放,将提高正能量传播的时效性、有效性,集中体现先进文化的时代性,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典型代表性。以新技术为牵引,提高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的创新能力。新技术运用是媒体融合的重要动力,并将引导未来媒体创作与传播的再次创新。新基建的投放将整合多种空间,提升媒体传播覆盖面。完善全方位、全平台、全视角、全民化的覆盖能力,构建正面宣传的整体架构。

在发展范式上,综合现有的实践经验和新基建与现代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可预估有如下可能:

一是以新基建为基础, 现代文化产业融合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差异是, 其不仅是作为生活服务业存在,更是生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来看,依托于新基建的科技引导作用,现代文化产业与金融、地产、传媒、教育、医疗、商务等周边产业的互动性明显加强,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多产业融合、跨产业协作的特点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更为凸显,多地相继推出集文化、地产、金融、新基建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并更为注重多种金融手段和金融渠道的综合运用。这既是对新基建和现代文化产业大投入需求背后金融风险的必要分摊, 也是文化产业集成性提高、内涵丰富、形式多元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是以新基建为先导, 我国的现代文化产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客观而言,我国文化产业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短板,主要集中在技术能力和现代化的传媒运用能力上, 新基建是对这两大短板的极大补充。一方面,催生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企业, 尤其是依托新基建实现了相关业态和业务的有机整合,形成了全产业链集合企业,有力增强了中国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补齐短板的基础上,我国的技术平台、传媒平台、对话平台实现了与各国更为顺畅的连接和互通,中国现代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便捷地接入国际市场,对于打破少数国家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霸凌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新基建与现代文化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发展。从现有的实践来看,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是较为普遍的存在形式,而从长远来看,现代文化产业具备反哺新基建,并进而引导新基建再次升级的重要作用。在当前阶段,新基建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技术先导,只有新基建的足量投放解决了技术性问题,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基础和运营能力基础才能得到保障,现代文化产业的创作繁荣才有保障。而在未来,随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一方面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消费市场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对未来文化消费需求形成初步探索, 这既能保障新基建投入在经济层面的回报, 也将实现新基建投资的社会性认同。

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风险和保障机制

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目前已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更在实践层面有了诸多尝试和成果。但应当特别重视的是,新基建和现代文化产业本质上仍是初生事物,发展历程短、技术不可控性高、投资风险大,且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压力较大、风险因素较多的特殊时期,推动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在大力探索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其风险,并开展前置研究,探索保证机制的逐步建立。

主要风险有:

一是产权关系的相对复杂性造成的投资风险。不同于传统基建,新基建的大量成果会通过技术层面、专利层面,甚至是虚拟层面来呈现,这一特性决定了新基建成果的产权管理难度将远非传统基建可比。而产权清晰,是现代金融投资与保障的基础,相对复杂的产权关系,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者信心和预期的减弱,一方面在投入使用后,带来纠纷和矛盾的概率比较高,不可预见的风险较大。与此同时,现代文化产业同样具有结果的非实体性特征,且不同于制造业,产出不具备稳定线性,也应对其相关风险有充分评估。

二是技术壁垒造成的绩效评估难度。传统基建所涉及的内容, 其基础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成果,底层技术架构清晰,且技术标准相对完备。而新基建,主要覆盖的是最新技术成果,其基础技术仍处于高速发展、快速迭代阶段,颠覆性技术和应用的出现仍有较大可能。这一方面固然是新基建巨大潜力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导致对新基建成果的绩效评估难度较大。现实中,自新基建提出以来,相关领域的概念股、概念基金屡次出现非常规上涨,不仅违背了市场的客观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泡沫化。在认知新基建的技术壁垒造成的绩效评估难度时,既要防止过度保守倾向,更要预防恶意的金融炒作行为, 严防借新基建之名、行金融套利之实, 要严格把控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 严防打着新基建名义的金融空转。

三是统一大市场特性与行政区划隔断间的矛盾。传统基建固然带有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尤其是突破山河湖海自然条件限制的意义,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既有的行政区划体系,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基建所引导的,是以看得见的基建设施搭配看不见的市场之手,进而形成的区域化优势市场。而新基建,是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紧密相关的,即通过技术层面的同一性,形成技术型基础设施的统一性,进而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但从长远来看,统一大市场与行政区划体系将长期共存,两者间的模糊地带和灰色地带将长期存在。这决定了新基建的投资,既要着眼于全国的同一性,乃至对接国际平台,实现外向输出,也要尊重既有的行政区划环境,平衡市场与管理间的相互关系。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构建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的保障机制:

一是明确导向,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部分,促进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应有之义。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求在内容、思想、方式和媒介等方面全方位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兼顾群众的主流需求和个性需求,兼顾不同年龄段、生活背景和文化偏好的群众的需求, 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历史感与时代感,让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 让党的声音、文化精品和群众的美好追求飞入千家万户。

二是活化市场,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机活力。要加快构建新基建投资评价标准化体系,完善新基建大类栏目下的细分领域清单,执行较为严格的准入考核制, 要明确技术性指标要求,严禁低端项目包装进入市场,把牢新基建投资市场标的质量关, 从源头净化新基建投资环境。要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考虑到现代文化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不稳定期特性,对小众领域、新型领域等采取审慎尺度,尊重创新、包容失败。要加快打造各类资本协调互动的平台机制,用好用活股权投资、产权入股、技术参股、种子基金等现代金融手段,在保证落实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安全要求的同时,合力撬动国际健康资本,有力吸纳港澳优质资本,打造良性的市场环境。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主管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和办件质量,消除各类法外隐形门槛和限制, 拓展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经营范围,引导企业跨界发展、多元经营,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是科学引领, 提升新基建投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锐度。要以新基建为助力,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由一般生活性服务业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将现代文化产业与教育、医疗、商务、体育、旅游等加快融合,突破相互孤立的行业壁垒,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构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综合型产业。要加快国家级相关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关键战略,布局新基建赋能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打造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现代文化企业,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参考性的行业标准和管理范式,加快向国际市场的价值前端攀升。要重点突出现代文化产业的公益属性,严格规避为投资回报而过度商业化、唯利益化等错误倾向,把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作为最核心、最首要的评价标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