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2022年12月24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凸显了在新发展格局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的极端重要性。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这既是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更高要求,又是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大战略安排。
深刻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战略的指引下, 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确保了粮食生产在前期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达到13731亿斤,同比增长0.5%, 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486公斤,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但是,站在“两个大局” 和大食物观的角度看,我国粮食供需还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两个大局”看,中华崛起的底气,在稳粮保供。
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大变局也是大乱局,目前还在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俄乌冲突以来,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比以往更为严峻,这一影响还在持续演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月份报告显示, 乌克兰受严峻的财政限制、基础设施被毁以及部分地区农民难以下地劳作等多重原因影响,冬小麦种植面积同比下降约40%;国际天然气的价格仍然在波动,化肥价格依然处于高位,可能导致全球化肥使用量减少,威胁粮食产量。面对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甚至风高浪急,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 统筹发展和安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吃得起、买得到、运得进。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复兴之路不能降低标准,要在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高效,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由以谷物、蔬菜等植物性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动、植物性消费并重的多元模式转变。今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的目标,不仅要保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当前,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缺油脂、缺蛋白”,即大豆、油料自给率偏低, 饲料粮产不足需, 进口量保持高位。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农业强国,强国不能有软肋,必须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深刻把握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安全提出的要求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锚定农业强国建设,对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集中体现为“5+3+2”。一是开展“五个行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尽快推动粮食产量迈上1.4 万亿斤的新台阶;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老旧蔬菜设施、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提升;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落实油茶扩种和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促进养殖业节粮降耗;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二是实施“三项工程”。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努力提升我国饲料粮和油料的自给水平;要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三是健全“两个机制”。当前影响粮食生产的突出问题是在经济利益分配上,农民的积极性和主产区的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要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降低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让主产区抓粮经济上不吃亏、政治上有待遇。
采取强有力措施抓粮保供
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提认识”。目前, 不少地方对稳粮抓粮存在着“松口气、歇歇脚”的麻痹思想,存在着高起点上再增产很难、连续多年保增产厌烦、利用国际市场买粮比自己种划算等错误认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要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从政治高度、历史维度和国家安全角度,深刻认识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在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情况下的极端紧迫性, 克服疲劳、厌战、麻痹等思想,坚持连续作战,确保思想认识不松、重视程度不减、投入力度不降、支持水平提高,严格落实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二要“夯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保障粮食安全根基在地、在技,要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地”的方面,要保住耕地数量,探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机制,明确利用优先序,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要提高耕地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在“技”的方面,重点在于提高单产,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要深入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 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开展吨良田创建, 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的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
三要“ 强政策” 。要用政策打通堵点、破解难点,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的“两个积极性”。要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以价格政策来稳定农民的种粮预期; 要稳定稻谷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以补贴政策来平衡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比较效益;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以保险政策来应对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总而言之,就是通过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来保障种粮农民的生产成本,让农民种粮不吃亏; 通过逐步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让主产区抓粮经济上得实惠。
四要“促经营”。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大量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既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主体,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改造对象。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先进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等引入小农户,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加快构建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经营增效。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鼓励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要做好产销衔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加快实现粮食产业增值增效。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一直存在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农户粮食生产与加工企业需求存在质量和品种错位;初加工和落后产能占比偏高,优质粮油供给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要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统筹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通过健全粮食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五要“拓渠道”。树立大食物观,强化多元食物供给保障。统筹安排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在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供给的前提下,科学安排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既保数量、保质量,也保多样、保时令。要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一方面,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综合利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资源,运用技术和创新手段,将食物来源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另一方面,要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聚焦监测合格率长期偏低的重点品种,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
作者为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Visits: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