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全面助力高质量发展

0

本刊记者 高妍蕊

“ 质量兴则经济兴, 质量强则百业强。”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兴国之道和强国之策。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擘画蓝图,为全面提高我国质量水平作出重要部署。

《纲要》指出,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如何全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发展观察》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展开深入解读和探讨。

从质量振兴、质量发展到质量强国

“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追求质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置于全球大背景之下看质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质量是立国之基、兴国之策、强国之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贾玉奎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质量建设。从1978年第一次提出以“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 为主题的全国“ 质量月” 活动,到2022年以“推动质量变革创新 促进质量强国建设”为主题的“质量月”活动,质量的内涵不断延伸扩展。进入新时代,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质量强国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在贾玉奎看来,新中国的发展史,也是一部追求质量、探寻质量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质量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先后有三个标志性的高峰: 一是1996年颁布《质量振兴纲要(1 9 9 6 年— 2 0 1 0 年)》,覆盖15年;二是2011年颁布《质量发展纲要(2011— 2020年)》,覆盖10年;三是2017年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3年重点任务。他强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大背景下, 《纲要》的出台,是我国质量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质量工作的新高峰。从质量振兴到质量发展,再到质量强国,标志着我国质量工作进入新时代、开启新篇章。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业务副院长邓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发展模式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科技创新进步明显,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 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预计超过600万人年,多年保持世界首位;引用排名前千分之一的世界热点论文占全球总量的41.7%,高被引论文占27.3%。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 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对外贸易综合实力增强。这些成果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更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成绩。

“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我国质量发展最快最好的十年。”贾玉奎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体推进更加有力。党中央把质量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质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二是质量水平大幅跃升。我国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大装备整机质量、可靠性水平和国产化程度大幅提高,载人航天、高铁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服务质量持续向好, 政务服务、公用事业、银行金融、物流快递等行业服务质量水平加快提高。越来越多的高品质产品、工程和服务等,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三是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调整,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实现分段、分领域监管向统一、综合性监管转变。质量政策、法规和责任体系不断健全,企业质量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市场竞争秩序和质量安全状况持续好转。四是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全面完成标准化工作改革任务, 标准供给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 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各领域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 获得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不断增加。服务支撑能力不断提高, 应用范围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层次全方位拓展, 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邓悦提到,“近年来,随着我国质量建设的快速发展,国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形成了追求质量的价值观;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质量信号的传播平台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培育了一批区域品牌,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这些方面体现着质量强国建设的历史性成效,也为下一步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贾玉奎说。

质量建设的新形势与新战略、新方向与新路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动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际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

邓悦表示,近几年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受到全球经济放缓和一些国际政治冲突的影响,加上世纪疫情这种“黑天鹅”事件的出现,拖慢了转型的脚步。尤其在国际贸易方面,全球化倒逼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等,但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对进一步转型发展造成了阻滞,这是我国建设质量强国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贾玉奎认为,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纲要》的出台,更加凸显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作为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质量建设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全新方位,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

《纲要》在分析形势背景基础上,突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系统推进原则,并提出“三个体系”建设的战略方向,即建设更适配的质量供给体系、高水平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的质量治理体系。同时, 《纲要》明确了2025年和2035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六个方面对实现质量整体水平

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等目标进行了细化; 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与此同时, 《纲要》也明确了质量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包括八个方面重点任务, 即: 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提升建设工程品质; 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还部署了七项重大工程(区域质量、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品质、品牌建设、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安全)。贾玉奎说,“这八项任务和七大工程集中体现着质量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既内容丰富又重点突出,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表示,《纲要》出台的背景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变革相适应。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 迫切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引领供求的相互匹配, 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从短期来看, 要把扩大国内需求、扩大消费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从中长期来看, 把扩大内需提到增强我国发展的安全性和把握主动权的新的战略高度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是如何释放并满足现有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是如何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最终落脚到高质量发展和我国发展安全性的主动权上。

从消费本身来看,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变革期和升级期。在王青看来, 有两大领域是升级的重点,一是高品质的商品需求,二是更高水平的服务需求。根据发展规律,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消费格局是未来大趋势。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了对于品质需求整体的升级之外,整个市场也在消费者日益个性化、体验化、圈层化的消费大背景下, 对于供给提出很多新要求。比如, 如何对接日益细分的市场,如何对接消费者不断变化和迭代的消费需求, 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细分市场对接能力, 需要在生产、流通、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 《纲要》除了提到商品质量, 还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供给需求之外, 还强调了扩大和提升消费的整个配套体系的建设。”王青说。

走好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全面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是质量强国建设的重要要求,《纲要》以专节形式深入阐述“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概括来讲,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就是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准确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贾玉奎分析认为,一要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二要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三要推动质量发展政策实施。在质量激励方面,要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加大对企业质量创新金融扶持,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以及实施质量可靠性提升计划。在约束机制方面,要完善产品召回制度,改革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健全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完善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在质量基础方面,要建立高效权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推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协同发展,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加强质量相关学科建设,加大全员质量教育培训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在推动质量政策实施方面,整个市场运行和对接的机制创新必不可少。王青提出, 四个方面的机制非常重要。一是供求匹配机制,建立和强化消费和投资之间,消费需求和产品品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匹配机制,最终形成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至关重要。我们已经基本上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正在进入从有到好的阶段。提升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市场体系发展的质量,建立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匹配机制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二是市场激发机制。让供给方有动力去不断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有效地释放已有但是被抑制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他说, 比如汽车改装、汽车美容领域, 发达国家汽车改装美容市场占后市场的比例达到了30%40%。但我国只有5%左右。这并不是因为汽车美容改装在我国没有需求,从实际调研来看,这方面的需求很旺盛,但由于一些因素被抑制了。目前很多领域的消费升级都面临着一些限制,导致无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供给适应不断细分的市场。因此,整个市场机制还需进一步梳理,建立更好的市场激发机制。

三是创新促进机制。更好地发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增强中心城市、都市圈对于消费创新引领的功能。

四是实现有效转型的机制。消费要与当前的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的要求相匹配。特别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大方向, 平衡好质量、资源、环境、经济安全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因此, 要形成一种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特别是要适应当前年轻消费群体, 以及更加健康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打造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近年来, 借助于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趣电商、内容电商,兴起一批新国货新国牌的消费热潮。比如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通过把兴趣和购物结合起来的方式,实现了深度的互动。新国牌、新国潮等在以前传统的市场格局中很难形成的品牌,一夜之间成长起来。

“ 这就是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带来的变革,它们提供了一个快速匹配供给和需求、适应细分市场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要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对于整体质量提升、供给质量提升和消费品质提升的重要作用。”王青强调。

《纲要》也提出,要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在贾玉奎看来,品牌建设是一项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久久为功。

邓悦认为,品牌建设应和区域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考虑, 基于产业趋势、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地方政府应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战略。2022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区域品牌的发展思路。区域品牌代表区域形象,区域产品质量好影响力强,可以带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公用品牌通过传递“质量信号” 为区域产品带来市场溢价,并吸引交易量规模增长, 带来规模化现金流,从而促进企业经营利润的提升及产业的发展。

湖北省的区域公用品牌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21 年,湖北省开始推动十大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已经打造了潜江龙虾、三峡蜜桔、蕲春蕲艾、随州香菇、恩施玉露等系列区域公用品牌。通过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一方面,促进农户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促农增收; 另一方面, 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 年湖北469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22万亿元, 增长12.2%,并带动省内农业生态旅游等多种项目发展。围绕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企业,其中不乏省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还吸引了一批包括农业数字化装备、智能检测设备等在内的“专精特新”农业企业来鄂投资。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