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郑 莹 南金花
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在医养结合背景下康养服务需求越来越旺盛。2021年4月,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印发《张家口市健康养生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 明确要求提高康养产业人才素质,提升康养产业品质,满足老年人对康养服务的需求。为此, 笔者结合文献分析、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调查该市老龄化的现状和当地医养结合背景下康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培育大量高素质的医养结合康养人才, 推进康养产业健康发展,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康养产业人才培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康养产业是以6 0 岁以上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围绕其食、住、看护、康复、医疗、文化娱乐等需求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市场化运行为主配置相关资源的综合性产业,也就是医养结合康养产业。
康养产业为社会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和。其人才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为教育研发类,主要指高层次人才,从事康养产业研究、医养结合教学培训等活动;第二类是生产经营类,主要是指从事康养产品生产、服务和经营领域的人才,其主体为康养机构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第三类是服务应用类,主要指在基层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的从业人员, 主体为一线的康养护理员。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将建立人人公平可及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 年, 建立起区县、街道( 乡镇)、城乡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必然需要大量的医养结合康养人才。同时,由于京津冀的地理位置,该市青壮年人才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程度远超河北省其他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市2020年总人口411.89万,60岁及以上人口1032003人,占25.06%;65岁及以上人口726615人,占17.64%。如果按照每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15人, 需要68800名;如果按照65岁计算,则需要48441人。按照失能老人需要照护来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总体失能率为11.09%,按照这个比率,该市大概有失能人口79900人,按照一线养老护理人员与老年人失能的配比,轻度失能配比为1∶8,中度失能配比1∶5,重度失能1∶3。按照9073养老模式(90%在家庭,7%在社区,3%在机构)、中度失能配比1:5(中度保底)来计算,该市最低也需要医养结合康养护理人员差不多4万人。但目前该市县区在册的康养服务应用类护理员总数只有4330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带来的康养需求。
康养产业及人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张家口市医养结合背景下康养人才严重短缺,康养产业服务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康养人才的学历、知识、技能等远远不能满足康养服务的需求。
第一, 医养结合康养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人才学历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断层”问题严重。该市专门从事康养产业研究、教学培训等活动的教育研发类康养人才多集中于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学院及职能机构中,完全可以通过外聘人才途径解决,因此, 近期内并不急需。生产经营康养人才大多是从物业、餐饮、房地产等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 对医养结合康养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产业发展规律并不熟悉,而且人员转岗率频繁,造成相应专业人才短缺。服务应用康养人才直接服务于老年人,处于康养产业的第一线,由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工作性质又脏又累、发展空间小等种种原因,导致职业吸引力低,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目前,从事医养结合康养产业的大多数是上了年龄的40岁或者50岁、甚至60岁的城郊和农村人员,他们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为了能够招聘到需要的护理人员,该市一些康养机构甚至对康养护理人员的学历从初中毕业调整为无学历要求。
第二, 现有医养结合康养产业人员培训机会少。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看,包括专科( 高职) 、本科学校在内,全国与医养结合康养服务相关的专业主要有老年保健与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4个专业,全国共有362 所高校设置,河北省只有9所高校设置了相关专业,而且康养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尚未健全,没有形成覆盖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层次的教育体系。河北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免费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工作服务的培训基地,只有7家(省级3家,市级4家)。由于职业培训经费紧张,该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针对医养结合康养人才举办的提升能力素质专业培训2019年只有1次,而且覆盖面不高,只有规模型医养结合康养机构才有机会争取到培训机会,其他中小机构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另外,由于师资、经费、时间和场地等因素的制约,除了大中型康养机构,绝大多数康养机构自身没有能力进行业务提升培训。
第三,缺乏医养结合康养人才的专业培养平台。从河北省全省范围来看,作为全省主打的康养产业,目前没有一所跨学科融合产业发展、专门培育康养人才的康养产业学院。去年河北省设置护理专业的院校数是25个,其中教学内容涉及老年护理的有9所学校:即有5所高校设置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4所高校设置了老年保健与管理专科(高职);养老服务管理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这两个专业,河北省均无高校设置。而且河北省也没有对标国际标准的康养实践基地或者实践教学中心;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建设的平台机制都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从业培训机制并未形成。目前,该市只有河北北方学院和张家口学院具备相应的康养教育研发人才,是市级层面培育康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但河北北方学院的医疗护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是医院;张家口学院的康复治疗专业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办分别只有3年和1年, 目前还没有毕业生,还没有规模化的专业人才培育出来。
第四,医养结合康养服务品质有待提升。目前,张家口市医养结合康养机构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员工康养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欠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机构认为康养人才急需提高的知识和技能有:急救应对、心理护理、健康照护、康复治疗、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而管理人员需要提高老年人能力评估、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突发情况的急救应对与公关技能等。
第五, 医养结合康养机构目前最需要的服务应用类康养人才严重缺乏。笔者调查发现,康养机构总体人才短缺, 招聘难度大,当前急需的人才是护理员、护士、社会工作者、康复治疗师、基层管理人员、健康管家、心理咨询师、照护主任、老年人能力评估师等,特别是专业护理员和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此外,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市民及办医养结合康养机构负责人均期望政府出台康养产业相关的财政扶持、贷款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减轻财务压力,以提升康养人员的工资待遇;而且由于自身收入来源有限,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希望政府对取得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的康养人员给予补贴,帮助他们留住人才。
提高康养人才素质、提升康养产业品质的对策建议
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康养需求,根据张家口市康养服务人才岗位需求,总的建议是加强顶层设计,从短期加强在岗培训、中期京津冀合作培育、长期学历培育三个视角,制定市级层面康养人才培育规划,综合发挥政府、康养企业、社会三方力量, 在经营管理类和应用服务类人才方面加强育才、在教育研发类人才方面向高校和职能机构借才,多措并举,培育出大量满足医养结合康养市场需求的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 强化政府应对老龄化的顶层设计。从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重点解决康养产业从业人员核心职业能力及技能,针对岗位需求加强张家口市应对老龄化的顶层设计, 制定该市“ 十四五” 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三年(或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康养产业岗位需求目录。如前所述,按照老龄化程度,目前最需要的康养人才是服务应用类人才,其缺口约4万;最需要提升的能力是老年生活照护知识、老年基础医学知识、老年心理护理知识、老年人能力评估知识;技能方面包括失智、失能老人照护技术、老年心理沟通技术、老年常规护理技能。建议张家口市规划培育目标,确定3—5个康养服务人才培训基地,按预期计划培训相应的养老院院长、养老护理员和养老社区工作者, 全面提升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提高康养护理人员的持证占比。短期内重点加强康养机构在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其核心职业能力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中长期, 培育加强学历人才培育,同时,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健全康养员和康养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衔接制度,随着实践经验丰富和从业时间的积累,进行技能评级, 并相应地提升康养机构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
第二, 建议政府加强对医养结合背景下康养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与财政补贴力度。康养人才培育应该以康养产业人才需求为指引,立足整个康养产业链,构建康养专业群,重构该市康养教育链,建立康养人才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全方位融合对接。建议该市结合产业需求, 依托现有教育资源,以河北北方学院和张家口学院为依托, 建立集医疗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医疗护理、老年学等专业相互融合的康养专业集群,支持这两所高校开设相关康养人才培训项目,力争建成3—5个市级康养人才培育示范基地,政府用购买服务的形式,对康养人才在职培训进行补贴,短期内大幅提升康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对产教融合企业、投资康养产业职业教育的企业、优秀康养人才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为彻底缓解紧缺的医养结合康养人才,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康养专业学生一定比例的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等政策优惠;建立健全康养专业毕业生对口从业者入职补贴制度;建立优秀康养护理人员的岗位津贴制度;对拿到等级证书的康养护理人员给予相应的补贴。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对农村户籍的康养护理人员在城市落户方面给予加分,激励人才进入康养产业。
第三, 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院校、企业合作, 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新机制。目前,康养专业课程和岗位需求契合度不够,如医养结合康养人才实际需求关联度较高的是康复护理、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护理等,但现在院校的康养人才培养主要是医疗机构,对健康护理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实践基地缺乏, 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发展, 智慧护理人才培养也被广泛重视起来, 由于没有相关专业,此类康养人才供给目前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康养机构和企业要加快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康养专业院校的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设置管理、质量评价等全过程,强化实践课程师资,加强实践课程的针对性设计,企业和院校联合建立医养结合康养产业实践基地。长期层面,鼓励有条件的康养企业与日本、德国相关康养企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借鉴其最高水平的护理教育和护理实践模式,建立具有国际标准的医养结合康养服务实践基地,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双语能力、理论与实践能力俱全的高素质康养护理人才,实现平台共搭、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和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五共” 机制。
第四,建议政府推动企业和社会协同建设康养人才培育平台。建议省级层面从提升康养产业品质视角,整合推进康养人才学历教育,完善医养结合康养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技校、中专、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等在内的梯级康养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打通人才学历提升通道,探索“2+2” (中专+本科)或“3+2”(高职+本科)直通项目,为康养人才培育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对短期内无法培育出来或者无力培育的高端康养人才,争取引才、借才,探索建立京津冀康养人才交流平台, 引进康养产业教育研发人才、生产经营人才等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把熟知康养产业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熟悉康养机构管理模式、了解康养运营业务流程、懂得康养产业质量控制的领军人物引进来, 带动培养一批康养产业高技能人才。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 探索建立京津冀康养人才培训基地、实践基地;设立京津冀养老产业研究院;联合举办京津冀各类康养人才培训班、康养主题研讨会等。同时, 拓宽康养人才培育路径, 支持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搭建“康养新职业线上学习平台”,充分利用河北北方学院和张家口学院相关师资资源, 构建康养人才培育的“ 云课程”,扩大康养人才培育覆盖面,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元人才培养格局。
第五, 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主体作用。行业协会起着完善行业标准、推动康养从业人员培训上岗、营造良好行业生态的作用。医养结合背景下康养机构要积极支持护理员工的在岗培训,激励员工提升能力和技能。另一方面,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康养企业内部应挖潜自身的人才资源,实行自我教育提升,如建立健全长效化的例会制度,以解决康养服务中常见问题为切入点,以“老带新”的方式提升机构人才整体素质。此外, 建议市级医养结合康养企业成立康养产业行业协会,并着眼于提升整个医养结合康养产业品质,制定康养人才核心能力规范标准,根据知识和技能要求,健全康养产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 提升行业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行业协会要发挥其引导作用, 创建康养行业人才数据库,实行从业人员统一登记制度;创建康养人才信用评价体系,作为今后评职、晋级、提薪、转岗的重要依据;建议医养结合行业协会与人社部门协调,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畅通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逐步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工作年限挂钩的薪酬待遇制度;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员给予特殊补贴,促进康养人才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康养人才薪资短期内无法快速提高的情况下,建议康养企业加强对康养人才的人文关怀,情感留人,关心一线康养人才的生活工作,建立康养服务人才的褒扬机制;与康养护理员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 享受免费体检;组织开展技能大赛,给予比赛中优秀选手物质和精神奖励,并直接晋升相应的技能等级, 提高从业人员的荣誉感、获得感;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对从事“ 临终关怀” 等特殊岗位的康养护理员, 给予其心理疏导和喘息服务; 干得好的一线康养人员年老后可留在自己工作的机构或者企业中养老,并减免一定的费用。
第六, 建议政府政策创新, 激发社会力量对康养产业及其人才素质提升的支持热情。从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出发,通过制度创新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康养慈善事业,如在资金方面,对社会捐赠的资金进行相应的税款抵扣;或者对相关捐赠企业进行大力度表彰;或者发行专项的公益彩票等,多措并举,力促社会资金进入医养结合康养产业,实现康养产业发展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积极挖掘社会的非正式护理资源,扩大护理队伍。对于社会上想转换职业,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只要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就可以获得免费的职业培训,这样一方面大大扩大了潜在养老护理的队伍,有效地解决城乡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支持养老护理知识技能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护理人员开展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将失能失智老人子女亲属吸纳到医养结合背景下康养护理人才队伍;积极开发老年人身边的朋友、邻居、亲人等成为照护资源,以现金补贴和替代性服务的方式, 缓解护理人员的紧缺状况。鼓励社区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时间银行”模式,吸引党员干部、退休后的医护人员、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康养护理志愿服务活动, 为一线康养护理人员提供喘息服务;支持鼓励各种临终关怀协会和基金会为康养护理员提供资金支持和心理支持。【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河北省康养产业三位一体人才涵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JRS—2021—1108)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Visits: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