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逻辑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提升路径

0

赵 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全面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更提供了宏大的视野,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和精神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文明逻辑的视角,充分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战略价值,结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从历史逻辑看,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经验已经彰显了强大文化自信

一百年来, 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过程,所积累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独立自主、中国道路、胸怀天下、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统一战线、自我革命十个方面的宝贵经验,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思想的高度凝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着强大的文化自信。就文化建设而言,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起了传承改造传统文化、吸收创造新文化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统筹经济和文化建设,更形成了丰富的经验。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将建设精神文明作为新时期总任务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奋斗目标。2011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

建党百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形成的伟大历史经验已经彰显了强大文化自信,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与文明觉醒。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是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坚强领导是加强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无法实现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建设,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掌握文化领导权,总揽文化建设和发展全局。二是要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立党之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依据,应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三是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替, 客观上要求文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创新。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势和任务,相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为各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依据。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从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律出发, 紧密结合经济、社会、技术变革趋势和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在文化内容、文化形态、文化载体、文化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

从实践逻辑看,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进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更高水平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二者是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客观上要求“两个文明” 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富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021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更明确指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提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发展实践的成就来看, 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为我们坚定和发展文化自信建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党的百年奋斗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迎难破阻、谋求发展的勇气和成绩,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担当,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越性,为突显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当前,我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积贫积弱的贫穷落后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89.52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0500美元,从2010年起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人民生活日益殷实,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已从改革开放前难以解决温饱问题、1990年全面解决温饱、1998年达到小康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公平程度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2007年的3.33倍下降到2020 年的2.64倍,全国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20年的0.46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大幅度提升,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 下降到2020年的29.2%32.7%。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综合国力、民生福祉、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不是“完成时”而仍处于“进行时”,需要在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一方面,需要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高质量发展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继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不断做大做好发展的“ 蛋糕” 。同时, 扎实促进公平与共享,分好发展的“蛋糕” , 首要内涵是推进收入分配公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消除绝对贫困和两极分化。二是要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要着力推进机会均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四是要着力推进健康公平,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全民共享健康成果,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推进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在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资源普惠中强化文化自信。一是要充分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民族自觉性。二是要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三是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四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引导、鼓励与规范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扩大高品质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五是要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引导和规范传播秩序和舆论格局,涵养人民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文化修养,涵育向美、向上、向善的社会文明,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文明逻辑看,立足人类文明新形态认识文化自信的全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中国发展,要看中国取得了什么成就,更要看中国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这才是全面的看法。”坚持文化自信,需要置身于人类文明浪潮,放眼全球发展来审视与思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维度,为我们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提供了更加宏阔的视野和平台。

从文化内核上看,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灿烂中华文明的继承、延续和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文明形态,为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成就,为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动的结果,构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途径,形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案,为人类文明新发展增加了澎湃动力。具体而言,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 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凝结着当代中国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探索,为人类社会繁荣进步不断贡献着中国智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用事实证明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不是“历史的终结”,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不是万能的,向全人类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还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新路径,深刻影响和塑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面对类似的发展基础和环境,中国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到创造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的奇迹”,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他们增强了发展信心并提供了极富现实性的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更是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 超越了“文明的冲突”和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思维,坚持平等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进步,积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并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规划“双碳”目标等领域率先做出承诺、形成方案,用先进的文明理念和实际的文明行动, 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文化财富,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中突显着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在不断创造和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进程中,坚持和发展文化自信,应更加注重本土化实践、全球化思考,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融入全球文明进步的浪潮中。一是应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汇点,扎根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持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挖掘文化内涵和文明价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并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利用人类文明发展成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取得新的更大发展,做人类文明繁荣进步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二是推动面向全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生产。主动把握全球文化发展规律,特别是新一轮数字化重塑全球意识形态和文化竞争格局带来的新机遇,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生产品质,加快文化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影视、版权、创意设计等高附加值文化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数字文化等新业态, 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三是不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加快构建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广泛影响力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线上线下,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推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