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的回望与坚守

0

李昱霖

转眼间,12月如期而至。当新年的钟声再一次敲响,我挂职的时间也即将结束。在双台村任第一书记这两年,我曾有过迷茫、有过坚强, 有过感伤、有过欢畅,有过错失、有过希望……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很多被收录进“驻村日记”。离别之际,踩一踩麦田,走一走村路,看一看老乡,理一理日记,就成了我对往日时光的一种回望。

党建角度。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投身乡村振兴,关键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核心在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所起的作用、所付出的努力。挂职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反复复,这给我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坚持落实“两会一课”制度,定期召集党员干部认真跟踪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对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提出明确要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通过加强党建, 将双台村党支部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有效结合,进一步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发展活力,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一人不落、一项不漏,有效地增强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疫情和受疫情影响期间,我和同志们一起积极防疫抗疫、保一方平安,村民的生产生活得以顺利进行,贫困群众的收入实现稳步提高。

教育角度。“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 “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教育始终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群众实现命运的改变。教育对全局性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自2016年以来,国研中心在大名县先后实施了多项教育帮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中国乡村的振兴、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发展。办好乡村教育,不仅照亮了无数农村学子实现梦想的征途, 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磅礴的动力。

健康角度。农村人口的健康问题,既是脱贫攻坚期间的最大变量, 也是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应该说,在我国的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占据了很大比重。为此,国研中心所属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向大名县捐赠了移动体检车。村里这两年也安排了多次体检活动,在给村民带来有效健康保障的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村民的健康意识、健康水平,避免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大比例发生。

产业振兴角度。从双台村发展产业的过程看,经历了多种尝试, 也有过一些教训,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系列实践证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只有因地制宜将特色资源打造成特色产业,推动形成特色品牌,才能促进乡村优势产业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进而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乡村文化建设角度。驻村两年来,村里举办了多次文化活动。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双台村民既是演员, 又是观众,还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宣传员。村民们展现出来的参与热情,让我对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更深的体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和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认识到农民才是乡村文化的主导者、受益者。只有让农民投身其中,乡村文化才有源头活水;只有让农民融入式参与其中,农民的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活力才能迸发,文化的生命力才能旺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群众所需所想,就是驻村干部努力的方向。”“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就是共产党员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实践。”驻村两年来,我始终坚持“下得去、沉得住、负其责”的工作态度,秉承为老百姓全心全意做事的工作理念,积极融入农村发展这个大舞台,真诚践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这个驻村的初心和使命,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群众的幸福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次驻村,一生乡情。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大熔炉的淬炼, 更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洗礼。“第一书记,党派来的亲人……”我将在这样的歌声里,告别乡村重返岗位。在对双台村一如既往的关注中,衷心期盼乡亲们的幸福之路继续延伸。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驻河北省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第一书记、《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办公室主任

评论被关闭。